|
蒼蠅防制方法及防治方案蒼蠅防制方法及防治方案 ◎熟悉特殊場所蠅類綜合防制方案的內容。 ◎掌握制訂特殊場所蠅類綜合防制方案的方法。 ◎熟悉抗藥性產生原因及預防措施。 ◎掌握抗藥性測定、計算方法及抗藥倍數計算。 ◎掌握用藥方案的確定方法 ◎了解空間噴霧的原理。 ◎掌握空間噴霧的方法。 ◎能夠推廣應用滅蠅新方法、新技術和新藥械 相關知識 1.綜合防制方案 (1)綜合治理的意義和原則 1)意義。多年來,由于過分依賴化學防制,不僅使害蟲產生了抗藥性,給今后防制工作增加了困難,而且由于大量廣泛地施用殺蟲藥劑,既污染了環境,又殺滅了天敵,給人類造成了巨大損失。應用綜合防制是目前廣泛接受的一種策略,將其控制在一個不足危害的水平,對提人民生活質量、保護人體健康有著重要的意義。 2)原則。要從蠅類的生態與環境相聯系的整體觀念出發,在調查的基礎上采取以消除、控制蠅類孳生的環境防制為主,再輔以化學、物理法規、生物等的綜合防制措施。
(2)綜合治理方案的主要內容 1)目的。更好地對蠅類進行防制并將其數量控制在不足為害的水平,更好地保護環境及人體健康. 2)制訂依據和原則。在調查的基礎上,依據蠅類的生態習性和現有的狀態和條件制訂出操作性強的綜合治理方案. 3)綜合防制措施。通過現場勘察、密度調查和綜合分析找出蠅類的孳生場所,根據具體情況大致可采取如下措施 ①盡可能與生產結合,通過改善設備、改進工藝、綜合利用、加強管理等措施消除和減少蠅類的孳生繁殖. ②可利用與外界隔絕的方法,生產下腳料上用塑料薄膜嚴密覆蓋,使蠅類不能產卵. ③對垃圾等孳生物加強管理、密閉化儲存,同時要做到日產日清,將孳生場所地面硬化. ④繁殖高峰季節,可采用施用化學藥物滅蠅蛆的方法進行控制。用超低容量噴霧器利用早、晚快速殺滅成蠅,降低其密度。室內可采用毒餌、毒蠅帶(繩)、滯留噴酒藥劑進行噴灑或涂抹在線索上進行成蠅殺滅,也可使用滅蠅燈、粘蠅條等物理方法滅蠅,但要在完善防蠅設備的基礎上進行. ⑤執行法規強制滅蠅。執行現行的法規、管理辦法等,要求轄區內的單位或部門必須達到滅蠅標準,對不重視滅蠅工作和蠅類超標的單位或部門要按有關規定進行處罰. 4)時間進度及預算。詳細制訂方案,并嚴格執行,要安排好進度及工作順序,如在特殊行業滅成蠅時需先對孳生場所實施治理后,再對成蠅進行殺滅;在室內滅成蠅時,應先落實好防蠅設施后再進行滅成蠅。 上述順序不能顛倒,否則難以收到好的防制效果。然后,根據方案中需要的工具、藥劑做出相應預算并與客戶溝通并征得其同意 5)綜合防制滅蠅標準。短期的要依照密度下降率指標,如長期或全年滅蠅,可執行全國愛衛會制訂的滅蠅標準。 2.用藥方案 (1)抗藥性產生的原因及預防措施 1)抗藥性產生的機制。昆蟲對殺蟲劑產生抗性的機制是一個非常復米刊的殺蟲劑產生抗性的機制不同,有單因子作用也有多因子聯合作用。一般可分為生理、生化和行為3種抗藥性機制。 ①生理機制。由于昆蟲生理作用原因引起抗藥性。 a.表皮和神經膜穿透作用降低,延緩了殺蟲劑到達靶標部位時間在這一時間內,抗藥性昆蟲比敏感昆蟲有更多的機會來降解這些化合物從而減少到達靶標部位的藥量。 b.脂肪體等惰性部位儲存殺蟲劑的能力增強 C.靶標部位對殺蟲劑的敏感度降低,又稱靶標或擊倒抗藥性。有機和氨基甲酸酯的靶標部位主要是乙酰膽堿酯酶(AchE),對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類殺蟲劑產生抗性的昆蟲,AchE會出現結構上的變化,這些昆蟲對殺蟲劑的敏感性便因此降低。具有AchE敏感性降低的昆蟲對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類殺蟲劑可能產生交互抗藥性。DDT和擬除蟲菊酯的靶標部位是軸突的神經膜,因此,具有神經膜敏感度降低的昆對DDT和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可能產生交互抗藥性. ②生化機制。農藥在蟲體內代謝過程中,生化作用引起抗藥性。生化作用主要包括活化作用降低和解毒作用增強。起關鍵作用的酶有如下: 幾種: 多功能氧化酶(MFO)。它是非常復雜的氧化酶系。馬拉硫磷對硫磷等只有在MFO作用下變成毒性更高的馬拉氧磷和對氧磷(即P=S變成P=O)時,才呈現有效的毒殺作用(活化作用)。當此活化作用降低時,到達作用部位有效殺蟲劑的量便減少。另外,它還具有催化氧化反應、羥化作用、脫烷基作用等。細胞色素P-450是MFO的末端氧化酶,既是氧的激活酶,又是底物的結合部。在抗性品系中,P450含量較敏感品系高,而且存在質的差異. b.水解酶。有機磷酸酯酶和羧酸酯酶等。前者主要水解具有磷氧鍵(P=O)或硫磷鍵(P=S)的化合物,后者主要水解羧酸酯酶基的化合物,對馬拉硫磺的抗性也主要是由該種酶起的作用。 c.谷胱甘肽一S一轉移酶(GST)。具有去烷基與去芳基作用,是磷酸酯與硫酸酯殺蟲劑的重要解毒酶。在抗有機磷昆蟲中,該酶活性很高表明了GST促進了抗藥性的產生. d.脫氯化氫酶(DDT)。它可將DDT轉變為DDE而解毒,對DDT抗性的昆蟲,該酶活性很高. ③行為機制,指殺蟲劑對昆蟲行為的有利性的選擇,使昆蟲減少或避免與殺蟲劑接觸造成抗藥性,例如具有行為抗藥性的成效對DD等殺蟲劑具有過興奮性,只要較低的劑量就能使某些個體產生興奮作用,從而逃離處理區而存活,主要原因是這些昆蟲的受體比敏感昆蟲能更好地識別殺蟲劑. 2)抗藥性治理策略。采用各種手段阻止和延緩害蟲種群的抗藥性發生和發展。抗藥性是一種微進化現象,它的發展不像種群增長那樣立即表現出來,只有在防制失敗時才能察覺。殺蟲劑的使用雖然暫時降低了害蟲的種群數量,但與此同時卻增加了抗藥性基因的頻率,使用殺蟲劑的代價是消耗了一部分“自然資源”即害蟲的敏感性,這種敏感性在次又一次地使用殺蟲劑的過程中逐步喪失,而一旦消耗殆盡時,再恢復是一個十分緩慢的過程。影響抗藥性形成的因子眾多,其中有遺傳學因子、生物學和生態學因子、藥劑和用藥方面因子、防制期和防制區域因子等. ①抗藥性治理的基本出發點應是: a.降低抗藥性等位基因頻率 b.減少抗藥性顯性; 降低抗藥性遺傳型適合度 害蟲的綜合治理(PM)為抗藥性治理提供了有利條件。通過科學用藥,保護、利用天敵,利用其他非化學防制措施降低殺蟲劑選擇壓力達到減少環境污染和控制抗藥性發展的目的。 ②從化學防制出發,以下策略對延緩和阻止抗藥性的發展是有效的. a.限制使用殺蟲劑,降低藥劑的選擇壓力,以減慢抗藥性基因頻率集中速度。同時,利用自然控制因素和敏感個體基因的稀釋作用,使抗藥性不易形成。 b.采用殺死99%的高殺死劑量方法,使抗微性基因頻率在群體中少到極少量,使隱性因子在自然選擇下抗性基因逐步消失 c.利用負交互抗性藥劑的反選擇壓力以混用、輪用交替用藥等各種方法阻止抗性基因的積累。其中,選用兩種或兩種以上作用機制不同的藥劑進行輪用、混用或與增效劑混用是當前應用較多的方法,并能在短期內有效地控制和阻止抗性的發展,澳大利亞自1983年起就采用輪換用藥措施殺滅主要害蟲并收到很好的成效.
|